十二月已經到來,圣誕節也即將來臨。根據過往的經驗及各大購物平臺上的搜索,中國美妝網記者發現,針對圣誕節的限量版產品,通常只有國際及外資品牌在推出,而本土品牌的內心往往是“毫無波瀾”的。

盡管圣誕節是西方的傳統節日,但國民也早已習慣湊個熱鬧跟個風,被品牌視作營銷上的重大節點之一。因此,各大國際品牌都在馬不停蹄地開始了圣誕限定產品的發布,卯足了勁想著應該要怎樣做圣誕的限定產品。
有業內人士指出,圣誕限定產品主要是將原產品換一種包裝方式或是在原有的產品基礎上進行小創新,產品成分幾乎沒有變化。這樣的產品往往會用“限定”兩個字來抬高定價,但價格的提升卻阻擋不了消費者的熱情,往往都是供不應求的,甚至可以用有市無價來形容。
本土品牌溢價能力較低
國際品牌的限定產品一般都是用能代表品牌的,知名度極高的產品更換一個新的包裝,如圣羅蘭的方管口紅和紀梵希的四宮格散粉。這樣的產品本來之前就已經是王牌口碑產品,擁有著大批的固定消費者,產品本身就獨具吸引力。
國內的品牌如果推出圣誕產品,首先是推出的產品的知名度并不夠高,這就會導致大眾的接受能力不足;其次是我們在圣誕套盒的選擇上,哪怕國內品牌的性價比更高,最后都會選擇知名度較高的國際品牌,主要是國際大牌的溢價能力較高。
時效性短,容易出現庫存積壓
圣誕節在春節之前,而春節的前后往往會迎來銷售上的高峰期,對于品牌來講,春節的時間跨度更長,更重要的是,春節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國人的重視程度無疑會更高。因此,品牌更愿意在春節的套盒營銷、限定營銷上下功夫,對于圣誕節的產品定制,自然就沒那么重視。
與此同時,圣誕節只有一天,時間跨度短,針對該節日推出的產品,具有很強的時效性。這也意味著,有關圣誕節的產品,只能是在圣誕節的前期及當天售賣,一旦過了圣誕節,就不太適合銷售,這就極易出現庫存積壓等問題。顯然,這并不是品牌所愿意的,那規避的辦法只有不去推出。
對限定產品包裝上的創新力不足
每年推出圣誕限定的國際大牌,沒有一個是不在外觀上下足了功夫的,同一個產品要怎么吸引消費者用更多的錢來買,這就是看限定產品在包裝上的創新。
比如CPB每年都會和國際知名的藝術家合作,推出讓人覺得充滿高級感的產品。今年就是和羅馬插畫家DariaPetrilli合作,主題為「愛麗絲夢游仙境」。記者作為女生,就覺得這樣的產品少女感滿滿,有質感的產品是根本拒絕不了的。
在2016年YSL推出的星辰系列圣誕限定,算是節日限定產品的一個楷模了,當時千金難買,可遇不可求。形成這樣場面的原因是星辰系列的包很有創意并且符合大多數人群的審美,讓消費者產生了迫切想要購買的欲望。
而本土品牌與國際品牌在包裝上差距還蠻大:一是缺乏創新性,很多品牌的包裝都是模仿抄襲國際大牌的;二是在包裝的精致程度上也趕不上國際大牌。對于限定產品,包裝往往是吸引大多數女性消費者的第一要素。
文化及購買習慣上的差異
圣誕節在很多國家是一個十分隆重的節日,這些圣誕限定的推出不止是為了慶祝圣誕,更多的是相互送禮物增進感情。這個時候送一個只有今年圣誕節才有的限定禮物,就會變得更加有意義。
但在國內,這樣的文化并沒有全面形成,本土品牌自然會覺得有冒險的成分。或者說,正因為文化上的差異,本土品牌在圣誕的限定產品上缺少經驗,不敢輕易去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