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消費的崛起,年輕人逐漸成為消費主力,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位消費者心理,是現在很多傳統企業面臨的問題??缃缏撁鳛槠放颇贻p化轉型的一個重要契機,被越來越多的品牌方付諸行動,傳統藥企也開始跨界生產涉足美妝行業。
通過營銷手法來做年輕化,對藥企有用嗎?
現在,每個品牌都在做年輕化,似乎不提年輕化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在做品牌營銷。品牌難道一夜之間都老了?難道以前就沒有年輕群體?就不需要做品牌年輕化?這是對年輕化有什么誤解嗎?
每個時代都有年輕消費者,只是他們在成長環境、消費心理、影響購買決策的因素等方面有所不同而已。
而在當下,我們面臨的95后一代,比較熱衷互聯網產品。目前品牌們也呈現出來的年輕化營銷案例,基本上都是短視頻廣告、H5,流量明星的代言,快閃店活動,再加上個性化的創新玩法,通過各大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網站傳播一番,一場所謂的“年輕化”營銷就完成了。
那么,這樣一個套餐下來,真的能讓年輕人讀懂品牌嗎?
在這里,品牌需要想清楚的是,到底是品牌要年輕化,還是傳播方式要年輕化?確認品牌到底有沒有年輕化的必要。
并不是所有的品牌都需要年輕化的,品牌年輕化需要鎖定行業,對于藥企來說,品牌營造的安全感、信任感是最重要的,產品也有特定的人群,一味的做年輕化的意義并不大。
通過跨界來做年輕化,藥企能建立起這種連接嗎?
其實,任何成功的營銷活動,都是建立在優質的產品和服務上的。近年來,中國老字號藥企正面臨產品嚴重老化,創新不足的局面,那么,做為藥企,品牌想要年輕化,也不是一定就要通過美妝口紅來實現。
品牌年輕化需要用新的方式表達出原有的品牌內核,在年輕化的改造中保留品牌印象,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年輕群體。
從國際上幾大藥企巨頭的跨界案例來看,英國制藥巨頭葛蘭素史克推出的舒適達牙膏、瑞士生物科技制藥公司羅氏集團的潘婷、世界眼藥水知名品牌日本樂敦的曼秀雷敦潤唇膏、專注護理品牌的利潔時集團推出的薇婷脫毛膏等,如今都已經是享譽國際的大品牌,國內藥企跨界何必盯著口紅不放呢?
以研發實力見長的藥企應當把目標側重在產品的配方和功效上,中國人常說“藥”、“妝”同源,將專業的醫藥研發優勢應用到美妝個護的消費場景中,這才具競爭力。